觀點:食在四方…
AUTONET記者:盧佛青(09/02/2008星期二)
書名:吃遍世界看經濟
作者:神原英資

被日本甚至東亞經濟學界稱為「日圓先生」的神原英資(Eisuke Sakakibara),出身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後來曾經在日本政府大藏省等任職,對於日本與海外各國交涉與接待事物,當然因為豐富的外派與接待經驗,在我們所熟知的國際事務與經濟發展之外,他也看到了我們多數人從未發現的一面。

當然這也是我為何從不敢放棄閱讀的原因。

在「吃遍世界看經濟」一書中,作者用「吃」來談論經濟,或許學理家會不見得贊同這種理念,不過對於經濟這種屬於動態性的發展概念來說,從中國古云:民以食為天等等流傳已久的話語,甚至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由世界經濟發展的風潮,在書中作者提到在19世紀中葉以前,亞洲幾乎是全球經濟的中心與文明發展最昌盛之處,後來因為歐西由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的發展,加上經濟時代由於行商與金融體制的建立,以及政治上的開始向外經營掠奪式的殖民經濟,才慢慢地有我們所熟知的世界當代經濟規模的形成,乃至於後來發展成為現代大家所熟知的政治經濟體系,據作者的說法,都與吃有關。

在20世紀經過兩次幾乎是把全人類都捲入戰局的毀滅性浩劫後,人類重新在殘破中復甦,從各工業領域的發展,雖然看起來表面上是推動全球產業發展的主要變數,但是隱藏在各種統計數字之後的….還是「吃」!

荷蘭人建立東印度公司,到英國人建立殖民經濟的跨國經營模式,都跟吃脫不了關係,現在在當代國際政治的各種場合,由餐會到餐宴,還有許多關乎重要外交事件的歷史畫面,其實都與吃有關,過去殖民經濟世代,從我們熟知的香料群島,還有晚近由日本料理、中國菜到泰菜( Thai Food)不斷地站上國際舞台,而且各國愈來愈深切體會用吃來展現外交手段的高下,甚至泰國也以政府的力量在全球推展泰式料理,就像中國政府於全球各國建立「孔子學院」來用文化推展強化國力與提升海外人士對於中國在文化上的優勢一樣,吃,確實可以除了飽餐一頓外,似乎可以貫串人類的經濟發展史。

當然,有人會不服氣,不過想想過去由元朝蒙古人建立的跨洲帝國,所遺留下來橫跨歐亞之間的交通橋樑,維繫國際貿易的交易商品,幾乎都是以吃為主,更因此讓原本中古世紀陷於黑暗之境的歐洲,由義大利等城市文化興起的文藝復興,因為中東地區藉由兩次十字軍東征所留下的飲食文化變革,有了更深刻的靈魂。

其實在書中作者以其外交接待經驗,也親眼看到日本料理對於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當然先不管這是否語帶文化優生論等等的論述立場,若各位有機會常常海內外走走的話,倒不難發現在各大國際化的商務都市中,那些異國料理的餐廳愈開愈多,其間的興衰或可訴說著各種文化之間所謂「軟實力」的較勁,當然經濟發展也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方式看待,這一點我是從來就不會不贊同的。

只是,看完之後,我也想起,曾經因為陸續為外族統治,而且在1949年之後因為新移民而大融合的台灣,在半世紀發展下所具備獨特的台灣料理,為何從未成為一種以文化外交作為軟實力的一種戰略手段,這可能遠比硬碰硬的地緣政治來得更吸引人,更可以讓世界認識台灣….除了產量第一的 IT工業與筆記型電腦之外…


 
 
09/02/2008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