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入土為安?不,是地下萬象!
AUTONET記者:盧佛青(09/16/2008星期二)
倫敦
我們所身處的台灣,對於城市地下化的具體實踐,大致上對於民眾來說,在台北捷運通車前,幾乎就只有很多人不愛走的地下道…

東京
很有趣,對於台灣來說,地下化的概念幾乎是由上世紀末期到本世紀初期才逐步建立,當然北高捷運系統與台北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的逐步普及,才正式讓台灣也在都市化大幅演進後這樣晚才開始進行,當然有人說這是基於當年台灣只是「暫時的復興基地」政策使然,我不談政治,講的是最近又閱讀一本心書的感想..

「城市的秘密:地下萬象」是一本翻譯書,無庸置疑,城市地下化的概念,原本就由歐西東來,在亞洲執行的最徹底的無非是東京,光是每天運量超過二百萬人次的大東京地鐵系統,就讓這個日本首都除了驚人的城市步調外,更提供全球最高效率的運輸效能,沒有地鐵在東京萬萬不能,當然也因為寸土寸金,垂直空間的發展也勢所必須。

真正在人類近代史上敲開第一響都會地下化精神的當然是倫敦,不過有趣的是在歷史發展的背景下,倫敦雖然擁有全球第一套地下鐵,但因為過去貴族地權的複雜性,讓倫敦可是歷經多次慘痛經驗才擁有完善的地下運輸與各項維生系統,在本書中,作者特地將倫敦與巴黎進行對照,在共和體制建立前,法國反而因為君權中心制讓都會地下化系統相當井然有序,相較之下倫敦的地下則顯得紊亂,儘管在21世紀初世界首都的地位又重新回到倫敦手上。

對於都會地下化生活較為深刻的集體歷史記憶,依舊出現在當今的世界首都倫敦,二次大戰因為納粹大轟炸,當時已經建立近百年的倫敦地鐵,反而成為最佳的地下防空系統,原本一開始因為貴族與上層階級的反對,促使上議院竟禁止內閣開放作為空襲避難所使用,反而是因為二戰空襲次數與戰況的激烈,讓原本的英國貴族與上層階級首肯,才讓邱吉爾首相下令改造倫敦地下錯綜複雜的新舊地鐵空間作為避難所,儘管當時也因為轟炸造成不少無辜的百姓傷亡,不過當時卻因此讓倫敦的「地下社會」發展成為當代都會發展史上的極致。

無論是英倫戰時內閣的地下辦公處所,還是為了排解無聊而舉行的地下音樂會與各項育樂活動,倫敦的地下避難文化,確實成為許多歷經二戰倫敦人的共同記憶,相較之下規劃格局較為嚴整的巴黎,卻沒能夠發展出與之可以比擬的地下文化,當然這種文化承平時期沒有人想要體驗,但卻在全球都會地下化的發展史上成為不可磨滅的記憶。

當然也因為倫敦都會地下化在戰時發揮的作用,包括莫斯科地鐵與平壤地鐵,都被政府視為是國防整體計畫的重要部分,更成為國力展示的一部份。

對於我們來說,台灣的都市化雖然在日治時期就已經逐步開展,百年前的都市計畫也早就已經提及,不過我們幾乎沒有什麼都會地下化的集體記憶,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相對而言是起步相當晚的,或許是我們一切都喜歡「入土為安」,但更多人可能更難想像,倫敦地鐵的前身,可是因為當初首度成為世界首都時,馬車數量過多才開始打造地下馬車道的!

巴黎
上海
北京
紐約
香港
新加坡
台北
高雄

 
 
09/16/2008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