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多點、麵多點、湯多點、錢少點,國產中小型房車生態
AUTONET記者:蔡致堅(09/01/2006星期五)
到底什麼時候中小型房車成為台灣的主流?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華麗,且配備面一點也不輸給中大型房車,甚至比進口車還優,當然消費者也就胃口大開,價格、維修服務與品牌形象自然成為最大考量。

國內中小型房車市場開始成熟,大約起於民國75年HONDA Civic、FORD Laser、裕隆303的時代,當時汽車市場規模約21萬輛,汽車可說是奢侈品,一輛1.3升的中小型房車要價30萬起跳,且還必須耐心等待才有車。而隨著1988年股市大好的台灣錢淹腳目年代,一下子多出許多有錢人,汽車總銷售也攀升至40萬輛的規模,1994年到了最高峰,近58萬輛,所以在這幾年下來,台灣汽車市場呈現回穩狀態。在這麼多類型的車款裡,中小型房車就佔了大多數。

中小型房車之所以在台灣盛行,除了入主門檻較中大型房車低,好停車與省油也是一大條件,再者每年必須負擔的稅金也較低;另外在傳統的社會觀念裡,購車必須由小換大,這樣才能彰顯成就,且兒子哪有道理開得比老子大,所以老爸開中大型房車,兒子就只好開中小型的。

過去中小型房車的排氣量,是以1.6升為極限,配備上也多陽春,然而在今天,1.6升的車身與2.0升的動力,再加上林林總總的配備行頭,就連不少國外原廠看了都自嘆不如。在配備上,小小的車裡塞滿DVD影音衛星導航、電動座椅、天窗等,就連皮椅、木紋飾板、ABS、鋁圈全都附上,感覺上就是一碗香噴噴的牛肉麵。而價格上呢?50萬元起跳的1.6升中小型房車,如今有些車廠為了求銷售,以加配備不加價或降價的方式,上拼1.6/1.8升市場,下吃1.5升的領域,其結果倒也差強人意。

然而面臨高油價時代的衝擊,民生物資價格受到影響,當然更左右了台灣消費者在購買1.6/1.8升的中型房車時的考量,油耗與實用性成為主力,反倒是配備面的需求有向下降趨勢。不管如何,中小型房車仍會是市場主力,但消費者對它們的要求,就會是「牛肉多點、麵多點、湯多點、錢少點!」。


 
 
09/01/2006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