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看見…與被看見….
AUTONET記者:盧佛青(05/08/2007星期二)
在黃浦江上看見了廣告船,那我們那總是用堤防圍堵,一直不被看見的基隆河呢?
其實無論是那一個人,何種出身什麼背景,只要從有記憶開始,我們所作所為所思考所努力的,都是為了看見…與被看見,看盡台灣媒體,我們可能看見的是亂象,在滿布低迷與不甘心的社會氛圍中,在島內大部分的我們看見的都不像是令人高興或是充滿期待的是,在諸多亂象中,卻還有一些可以被看見的「期待」與「共識」,至少王建民是其一,我們看見了王建民,王建民優秀的表現至少也讓美日棒壇看見了台灣….

看見了保留傳統所帶來的商機與繁榮,那還有什麼沒有被看見的?
從小我們救被教導,用符合大人社會中的規範與禮教,被看見自己符合期待的行為模式,不過等到我長大成人後,才赫然發現,這個我一路成長所看見的社會,典範已經像是新生活運動的規章一樣,已經逐漸模糊,看看自己甥姪輩所成長在這個不斷變遷的環境,我常常不禁自問,他們看見的周遭的什麼,又要用什麼方式讓自己被看見?

漸成規律的日常生活,我們隨時都可以從起床之後,通勤過程中,看見和被看見,10幾年前,我看見台北還沒有捷運時擁擠的交通,大眾運輸發達了幾年下來,台北市的交通明顯改善,嚴格的環評標準執行後,空氣品質也確實改善了一些,不過每天看到的還有聽到的,卻告訴我,除了行動便利性提升後的成果之外,還有原本在台北居住工作的幾十萬人,其實已經離鄉背井,遠赴上海去了,內地似乎就像我們看見的各種報導一樣,遍地黃金,充滿希望,但我最近也剛剛看見了一些事。

因為環評標準不斷提升,早年出走移往內地的傳統產業,尤其是勞力密集者,因為中國國務院諭令各級政府強力執行各項新出台的環保規範,有愈來愈多的工廠,被迫遷往更偏僻的環境,或甚至離開內地移往越南等地,而上月有幸前往上海車展採訪,我也發現上海的空氣品質的確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或許商人看見的是眼前的利益與投資空間,我們彼此看見的東西不一樣,但至少對於某些企業來說,選擇西進也是另外一種保持被看見的途徑,不過仰賴著傳統低成本低規範水平而生存的產業,若不升級或轉型的話,似乎被看見的反而是一種負擔,但反躬自省這是一種不甘願改變的心態,或許會比不斷抱怨投資環境變差來得更實際….

儘管台灣在政府政策形式上的鼓勵,逐漸出現了所謂「一鄉一特色」的速食式觀光文化,但本質上若未由觀光業所強調的服務業本質為出發點,或許一不小心,在媒體上被看見的又是抱怨,或是利用消費者的資訊空白作為不法利益來源,於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觀光財再度又落入了惡質競爭或是比價的惡性循環中,那就不是常常聽到有人說在台灣觀光還不如出國來得划算與享受所可以一筆帶過….

或許我們生活在島內,看見的因為渠道與通路的源由,常常讓我們不高興不快樂,但其實有時候用另外一種方式或立場,所看見的會是不一樣的結果,而當我們用心看見,或許有一天被看見的就會截然不同…



 
 
05/08/2007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