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汽車市場規模驚人,潛在問題多?
AUTONET記者:蔡致堅(10/26/2010星期二)
預計2010年可創造1,700萬輛新車銷售規模的中國,可是當前全球車廠眼中最具潛力與前景的市場,除了大手筆投資進行在地化生產事宜,更導入最新車款和技術,就希望能在這塊新興地中尋找黃金,然而市場規模與潛力驚人的中國,實際上卻面臨空前危機,搞不好因此還引發新一波宏觀調控。

宏觀調控,是中國政府以整體社會的經濟運作,透過人為調節供應與需求,來達到計畫經濟之目標,所以包含2005年在內共進行五次宏觀調控,分別為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下半年-1996年、2003下半年-2005年,其中1993年為鄧小平南巡後,第二次為亞洲金融危機前。主要是為壓制國有經濟過度投資、重覆盲目建設所造成的景氣過熱現象,而過度投資的原因,實為市場機能未能完全恢復與產權所有制不明所產生的預算軟約束與資訊不對稱問題所造成。而第五次宏觀調控最受國際矚目,影響也最深遠,畢竟擴及層面最廣,也因此宏觀調控對外商來說幾乎是聞之色變。但為何說中國汽車產業是否要引發另一波宏觀調控?

中國2010年前8個月新車銷售量達1,200萬輛,全年預料可破1,700萬輛,直追美國歷史上最高銷售量,據最新統計,2010年前8個月中國新車銷售總量近1,200萬輛,比2009年同期成長超過39%,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10年中國汽車銷售將達到1,700萬輛規模,這意味著中國新車銷售量將追上美國歷史紀錄,但隨之而來的交通擁塞、空氣污染、能源等問題,也讓人思考是否要對中國汽車產業進行宏觀調控。因為中國新車銷售這種不尋常的進展引起各界關注,機動車輛快速增長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能源短缺、交通擁塞和環境污染,已成為汽車產業持續成長的三大受限因素。

其實以價格攀升、大家都喊缺的石油為例,中國在2009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大約為50%,但2010年8月卻增加到55%,而中國“十一五”規劃新增的1億噸左右煉油能力,幾乎全部被新增汽車消耗。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是一條警戒線,一個發展中的能源消費大國在缺乏國際石油定價權的情況下,石油對外依存度過高顯然不安全。同時,中國環境保護部數據顯示,汽車所排放的廢氣已成為一些都市污染的主要來源,占45%以上,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此外,中國汽車工業需要瘦身的問題也浮上檯面,然而除了北京,地方政府似乎都不聽這個指令。據華爾街日報報導,J.D.Power統計中國目前有將近80個製造商在競爭汽車市場,北京當局一直想要合理化這種雜亂無序的拓展,它的邏輯很清楚:一個更有效率的部門,將使較大的公司能夠從經濟規模及議價能力的增加中受益,然後提升可以再投資的利潤,最終幫助中國發展出一群世界級的車廠。 在持續成長的汽車市場中,連小型車廠都可存活,不僅提供地方的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也提供地方政府稅收來源,北京想要的這種型態的合併,恐將促成一些工廠瘦身或關廠,因而有些省分接著將失去他們的利益。

所以有專家認為,希望中國相關部門應當盡快從能源、土地、環境等方面進行規範,對汽車產業未來10年的發展空間和速度進行精確預測,否則,在汽車產業「不受限」地發展下,不僅讓中國本身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當然也會影響全球經濟,畢竟一個不小心,世界經濟將受到更大衝擊,難保不會再發生另一次的金融大海嘯,因為這回如從中國發酵,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將無一倖免。


 
 
10/26/2010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