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AUTONET記者:蔡致堅(08/23/2006星期三)
Recall,就是召回,可是全球車廠的一大罩門,因為這不僅銷售與成本有影響,更對辛苦建立的品牌造成更大傷害,不過仍有車廠卻對召回樂觀以對,認為這樣才能刺激品質。

在汽車剛問世時,因為品質不穩定,再加上純手工打造,且材質與零件的精密度不足,所以毛病不少,但車主也就習以為常,並練就一身修車的好功夫,直到1960年代,真正進入大量生產的時代,所有零組件仰賴機械組裝,但當時的IT科技並不如現在來得聰明,設計圖仍為手繪方式,多少仍有些瑕疵,當然也就造成車輛使用發生問題,消費者自然抱怨連連。

所以60年代起各國政府制訂車廠召回制度,不僅監督車廠對品質的掌控,更讓消費者能有所保障。但是越依賴電腦與自動組裝,問題就越大,召回事件從80年代起好像家常便飯,因為全球代工模式能替車廠節省許多成本,但相對的品質就更容易出問題,尤其這幾年大批產業進軍中國大陸等市場後,雖然原廠有著嚴格的品管把關,但汽車零組件品質卻也常出現瑕疵。再者動輒數百萬輛的大規模召回,最主要是產品共用化的結果,原本車廠是希望藉此能降低生產成本,讓許多零組件能運用在不同車型上,但比較冒險的是,萬一有款車的部分零件出問題,那可能同品牌旗下不少車款都受到波及。

而召回之所以被車廠視為毒蛇猛獸,仍在於商譽受損,嚴重影響日後銷售,且對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有莫大衝擊,當然為了更換零件所需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因此就發生隱瞞瑕疵事實的問題出現,到最後不僅要付上法律責任,還得面對消費者對品牌的不信任。

不過也有車廠認為召回是件好事,撇開所付出的代價有多高,或者影響日後的獲利,如果能因此更加警惕並嚴格把關車輛品質,這對整個品牌形象才有更大幫助,因為生意是做長久,絕非短期投機,就如MITSUBISHI於2004年底所爆發的瑕疵問題,經過一年的努力,Outlander、i都受到好評,且經專家檢視品質有大幅提昇,這樣消費者才會更加信任。

因此召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情不報,這對消費者生命可是非常大的威脅。







 
 
08/23/2006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