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最後的演講!
AUTONET記者:盧佛青(08/19/2008星期二)
|
|
我承認,在我的觀點裡,常常會抱怨會罵人,但講到這一本書、這一場演講、這一位仁兄,相信看過書,在網路上看過演講的人,暫時都會停下腳步來思索自己的生命課題….
|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Randy Pausch,可能只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一位傑出美國學者,不過他所發表的「最後的演講」,卻撼動人心….
話說這位教授今年47歲,已婚,育有二子一女,無論是教職或是家庭生活,也都可以說是人生的顛峰,不過卻被醫生診斷出肝臟裡有十顆腫瘤,生命只剩下幾個月…
他在所任教的大學,發表一場「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在這場演講中,除了聽不到抱怨,充滿地卻是感恩與對於實現兒時夢想的努力,他鼓勵人不要因為忙碌而忘記小時候就編織的夢想,而不是抱怨為何老天爺只給他幾個月的時間,對於身後事的處理態度,他採取的是坦然面對,這對於一個絕症末期患者來說,完全顛覆多數人的印象,他甚至在演講開始前現場做起俯地挺身,告訴大家他還很健康…
更令人感動的事,他希望藉由這場「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把他想在20年後告訴他子女的事情,採用演講與著作的方式告訴大家,他指出,如果家長想要教誨子女,應該是用旁人都可以接受的概念與價值觀,而且是其他人都可以肯定的態度,才足以成為教育下一代的內涵。
面對無常的生死,在東方的價值觀裡面,或許我們受到太多儒教價值的影響,但實際上這趟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旅程,我們所存在生活的社會環境,卻看不出太多的關注,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信仰態度,但除了千篇一律的「節哀」之外,身為當事人或身邊的親屬朋友,我們何時又認真地看待這個問題,以及在理性的狀況下充分完善地處理身後對於周邊人事物的適當處置?
這場「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結果講了53場,後來又出了一本書,除了提到演講內容之外,當然也提到有關於他的童年以及當初如何在人生的冒險中,充分體會並且學到真正的教訓,而且從頭到尾他完全強調一件事,就是全力實現夢想的重要性。
由於內容涉及的層面甚廣,無論是道德觀、建議正確的價值、待人接物等等,當然告訴大家如何把握當下更重要,如果有一天我們要面對人世的無常,對於當事人對於身邊人,這些我們都可能而且也必然經歷扮演的角色,但大多數人可能想都沒有想過這樣的議題,於是我們的生活還是一樣在轉,但生命無可避免的遺憾卻一再地在許多人的周遭發生…
當然在書與演講中,「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也出現許多名言,包括:
「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
「今天演講的重點不在於如何實現夢想,而是如何過你的人生。你只要以正確的方式過活,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自然會實現。」
「父母如果想對小孩說些什麼話,最好可以獲得別人的背書。我如果可以讓聽眾在適當的時機歡笑鼓掌,孩子們可能會更願意接納我所傳達的訊息。」
「假動作有兩種,第一種是運動場上的假動作….第二種假動作對人生才真正重要…會讓人在不知不覺間學到東西,直到事後才發現自己受益良多,你如果是個假動作專家,那麼你暗中的目的就是要讓別人學到你希望他們學到的東西。」
「不屈不撓是一種美德,可是你不必一定要讓別人看到你花了多少心力。」
「….磚牆之所以存在,是為了阻擋那些其實沒有那麼想要這件東西的人。磚牆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排除那些人。」
可以共勉之的,族繁不及備載。
願大家都可以真是自己的生命,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快樂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