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製造;創造
AUTONET記者:葉毓中(08/21/2007星期二)
上海新天地展現現代與歷史的融合力量。(圖片出處:上海新天地官方網站)
過去購買商品時,往往總希望找到〝Made in Japan〞的產品,或許包含著某些「崇日媚外」的情節,但從老一輩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字串代表著是高品質、高耐用性,因此當買回來的商品標籤上發現〝Made in Taiwan〞,多少會讓人些許失落…

台灣的文物同樣具有極大特色,只看政府如何利用!(圖為鹿港古蹟,圖片出處: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但曾幾何時,中國此泱泱大國「甦醒」之後,令人失落的主角從Made in Taiwan換成了Made in China,Made in Japan雖然同樣可遇不可求,但Made in Taiwan已開始顯現珍貴;這其中一層意義告訴我們,台灣已逐漸脫離代工型產業模式,除了高科技產業以外,畢竟中國那便宜的人工,絕非步入已開發程度的台灣所可比擬之。

論及代工強度,中國之於台灣的比例,就如同人口數量間的差距,但這絕非表示台灣於整體發展前景從此走入黑暗,「製造」之後的指標,「創造」絕對有其地位,如何展現台灣的創造力,相信才是未來重點。

創意產業的能量,與其國家呈現出的文化深度、教育程度與國際性息息相關,當然這一切,除了民間力量的發送以外,也極需具前瞻性的政府一同帶領,雖然不可夢想我們可以一步登天,達到與創意產業發源地--英國般的領導地位,但上下同心的發展目標絕對不可或缺,但你我都可發現,近年來此新生園地的灌溉,除了民間產業以外,政府實在凡善可陳。

反觀中國,在共產力量的帶領下,雖然眾所皆知硬體與軟體的成長速度大大不均,但於國際眼中,中國於此文化與創意領域展現出的強度的確震撼著全球,也震撼著我們;雖說中國擁有五千年深度的背景,此點是台灣所不可企及的,但於古今揉合的創意,不可諱言的中國有值得我們借鏡的部分。

出此文章,絕非一昧吹捧對岸政府的豐功偉業,乃是希望看到台灣能於文化、創意等領域有著更大能量的爆發,而非淪為政客利用的戰場,素食文化、快速觀光,這絕非已身為開發之林的我們該有之發展思維,如何利用著令人回味無窮的文物、令人讚嘆不已的創意產業、道地味道的深度內涵,向國際展現只屬於台灣的魅力,絕對是較利用高聳至天際的101此建築吸引觀光人潮,來得更為高明!


 
 
08/21/2007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