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池科技大躍進,Autonomy將讓GM重掌全球第一(下)
AUTONET記者:蔡致堅(05/15/2006星期一)
雖然Autonomy最大意義並非在於燃料電池系統或是電動車,但不可否認,卻是因此才得以成就她的概念。基本上以目前內燃機的汽車設計、結構和生產流程等,各個層面都無法完成這麼高度的模組化設計。要能夠架設出一個具備加速、煞車、轉彎能力的獨立底盤,電動車系統和燃料電池技術提供電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Autonomy的另一項重大突破,是將傳統機械控制的功能,全面改為線傳系統和電腦化控制的技術。Autonomy的結構,GM把這個燃料電池底盤主要分為8個部分:前緩衝區、主系統接座、主控制系統、車體接座、散熱片、電池燃料系統、車輪馬達和後緩衝區。

駕駛人在「車殼」裡的加油、煞車和轉向等動作,都會被轉換成電子訊號,匯集在主系統接座處,並透過這個接座連接至主控制系統的電腦上。經過仔細的運算,考慮到安全、需求性能等預設好的條件(程式),電腦會再發出指令至車輪馬達負責加速、煞車,或控制轉向系統負責轉向。

值得注意的是,位於四個車輪內的馬達是完全獨立運作,除了提供加速外也負責煞車,還能在煞車和下坡時把動能轉換成電能儲存起來。另外主控制系統可以不同的情況分別控制個別車輪馬達輸出不同的動力,並且控制懸吊軟硬度,提供更好的加速性能、操控性、循跡性、抓地力、以及行車穩定性。

這是目前從引擎透過變速箱,再由傳動軸把動力傳輸到車輪的驅動系統,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雖然目前已有所謂的循跡控制系統(TCS)等,能透過ABS煞車分別對每個輪子施以不同程度的煞車,或是由主電腦介入限制引擎動力輸出,但只怕就這方面的成效都不及Autonomy的一半。另外想要加大馬力也不一定需要更換更大的馬達或電池,只要增加燃料電池的金屬反應板,就足以提供更大的電力推動馬達。

換句話說,同一個Autonomy底盤,只要經過不同的設定,就可以擁有跑車、轎車、越野車,甚至貨車等不同需求的性能。幾乎足以完成當今內燃機汽車所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僅因為使用燃料電池和電動車技術使得Autonomy的排放污染幾乎等於零,未來大量生產後,燃料電池成本降低,模組化的設計也能有效減少Autonomy的製造、購買和維修成本,這具底盤將有比現行的內燃機汽車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

GM預計在2010年正式量產Autonomy技術,從2002年的Hywire概念車就可嗅出味道,如今離2010年只剩下四年不到的時間,相信透過Autonomy技術,將有更多人能享受到汽車所帶來的便利和樂趣,並能發展出一套完全不同於過去100年來汽車設計、製造和使用概念,有機會在未來為汽車開創出一全新格局!



 
 
05/15/2006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