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專用術語
AUTONET記者:Jenny(03/30/2001星期五)
錦標積分成績 (Championship points):F1賽事的評分由(FIA)國際汽車聯盟依據每場賽程來評定,分為車手積分及車隊積分兩種。每場比賽的第一名得10分,第二名6分,第三名4分,第四名3分,第五名2分,第六名1分。

車身底盤 (Chassis):賽車(亦或是其他汽車)的基本架構,包括懸吊系統、鋼圈輪胎、及其他各類車材的整合。一部現代化的F1賽車車身底盤是由碳纖維板所構成,非常的輕巧且強勁耐用。

減速彎角 (Chicane):在直線賽道上設置的連續彎角,用來降低車速。

賽車駕駛艙 (Cockpit):車身底盤或車體結構內賽車手坐的區域,是專為車手量身訂做的(從1999年1月至今就被設計成可抽離的型式,方便在緊急情況時可直接將座位連同車手從賽車中脫離),車手在座位內僅可轉頭、手及腳。

製造廠商/車隊 (Constructor):一級方程式的製造廠商是指車身底盤的製造者,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是跟引擎製造商不同的。通常車身底盤的製造商名字都被放在引擎製造商的前面,在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中,車隊冠軍的榮耀是頒給車身底盤的製造商。

亂流 (Dirty air):行駛過的車輛所產生的亂流,會讓緊跟在後的車輛的氣流被干擾,影響因空氣動力學所產生的下壓力,緊跟在後的賽車的操控將會受到影響,並可能因此打滑。

下壓力 (Downforce):賽車的車身,車翼及懸吊系統會因為車輛高速行駛時空氣流動產生下壓力,隨著速度的增加產生更多的下壓力,車輛的抓地力也會提高。

大獎賽 (Grand Prix):F1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第一場賽車被命為“大獎賽”源自於1906年在法國所舉辦的汽車俱樂部大獎賽,它被限定為”大車子(big cars)”,也可被解釋為那一段時期的“一級方程式”賽車。

排位 (Grid):決賽起跑的排列位置,按照排位賽的結果排列。賽車排列於兩交錯的行列,最前端的車子領先下一列的車子8米遠的間隔。

髮夾彎 (Hairpin):非常棘手,高難度的彎道,通常是180度的彎。

整備區 (Paddock):設在大獎賽賽道的起跑點附近,這是車隊管理及休息區及運輸車輛停放的地方。

維修區 (Pits):這是所有賽車的車庫 (起初只是在路邊的檢修站,供技師檢查賽車底部的地方。

後勤維修人員 (Pit Crew):指所有在維修區負責車隊的工程技師。

維修道 (Pit Lane):經由特殊設計過在維修站前通道。它是賽車進入或離開賽道的通道,維修道是在賽道上唯一有嚴格速度限制的地方,速度限制在時速80-120公里( 即每小時50-74英哩),依不同的賽道而有不同的規定。

停站 (Pit Stop):賽程中預定的後勤為維修區,讓車手加油及換輪胎的地方,進維修站的時機及次數是每個車隊比賽的重要策略。

竿位 (Pole Position):在一級方程式賽車決賽起跑最前面的排位,依星期六下午的排位賽名次而定,以在一小時做出的最快單圈來定。

排位賽 (Qualifying): 每一位賽車手可跑12 圈,取其做出的最佳單圈成績來排位,單圈速度最快的位置在前面,最慢的在後面,最快的賽車手起跑位置稱為竿位。

賽車號碼 (Race Number):在賽季之前FIA會根據前一年的車手排名,給予每一台F1賽車一個號碼,且此號碼必須很清楚地展示於車體的車鼻翼及兩側,高度至少要有25mm,而13這個號碼並沒有被使用。

安全車 (Safety Car):這是一台閃著黃色車燈的朋馳車且貼有”Safety Car”的標誌,安全車之駕駛通當是有經驗的選手,且裝有與控制台連絡的通訊系統。

光頭胎 (Slicks):使用在乾燥路面上的沒有胎紋的賽車輪胎.於1998年的賽季前被有直紋溝槽的輪胎給取代了,這些溝槽是用來降低車子過彎時的速度。

起跑排位 (Starting Grid):根據車手在排位賽的成績來排定車手的起跑排位,此排位區是交錯綜橫的。

風洞 (Wind Tunnel):風洞是用來量測氣流對正在比賽中的賽車所造成的影響,通常風洞都會有不同的風速,然後經由精密的電子儀器量測出對車子的影響。


 
 
03/30/2001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