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易出車禍 輪胎排水溝痕要注意
AUTONET記者:Eddie(05/12/2008星期一)
政府法令規定,輪胎溝槽的安全深度為1.6mm,但是性能車因為加速快,所以特別要注意可不要等到這個1.6mm最低安全標準再更換,雨天發生打滑現象就會很慘。
每年的五月到六月,是台灣地區典型的梅雨季節,除了濕濕漉漉雨時大時小的天候令人感到不方便之外,在台灣這種多坑洞與容易積水的道路品質,更是隱藏著對駕駛人致命的威脅。


這是滑水現象的示意圖,正上方圖顯示輪胎正常排出積水,中間則是排水不及,最下就是滑水現象。
或許您會想,一條馬路有什麼條件會造成車輛失控打滑?我來舉例,貓眼石、具有厚度斑馬線油漆與分隔標線、水溝蓋、坑洞、水漥、施工地面鐵板等等,夠驚人的吧!而除了路面濕滑的主要背景之外,雨水與其他車輛行駛潑濺的水花也會阻擋駕駛人視線。而在路面濕滑的背景下,還包括雨天初期雨水與路面的油漬會形成油膜附著擋風玻璃表面,如果繼續下雨,油漬會被冲走,但是就會變成一灘一灘的積水,存在在道路表面。

講了這麼多雨天對於汽車行駛造成的外在參數,再來談談車輛本身在雨天行駛中,會遇到怎樣的變化。第一就是車輛輪胎對地面附著的摩擦力會降低,而汽車行駛中所產生的加速、減速、轉向與煞車停止等性能表現就完全會受到雨天輪胎對地面摩擦力降低的影響,接著就會衍生打滑與滑水現象!

打滑的定義就是車輛失控滑向一個方向,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會發生,指是雨天產生的機率較高而以。打滑產生的原因多半是緊急煞車,還有過於快速的轉向,不過託現代科技之福,已經有ABS防鎖死煞車系統與TCS循跡控制系統來輔助緊急煞車不失控,還有快速過彎時偵測左右輪胎轉動速率的變化,降低引擎輸出,來減低車輛可能或是即將失控的狀況。

而比較嚴重的滑水現象,就是無論直線或是進入彎道,因為水聚積在路面變成水灘,當車輛快速駛入水灘內,輪胎無法迅速將水灘的水排掉,所以路面上的水就把車輛與地面隔開,車輪無法貼觸地面形成有效的抓地力,車輛就好像滑冰一樣,直接在水面上失控滑行。

雖然上述現象未必見得都會發生在你我身上,假如能夠事先面對與了解如何應對,應該就能提早預知失控的變化,試著把車輛的行進方向修正回來,或是避開危險的狀況。

首先來看看滑水現象,多半都是開快車衝入大面積積水路面導致,有四個關鍵組成,過快的車速、積水、輪胎胎紋過淺與汽車重量。而滑水現象出現的初期,駕駛人多半不知道,到了要轉向或是減速的時候,才會發現車輛不受控制的滑行。

雖然現在高科技車種都有對應的科技,但是也不要太依賴科技,保持鎮定是遇到失控時的基本心態,而且當下車輛失去抓地力,做再多的動作都是枉費,應該馬上停止加速,也不要亂踩煞車,只要車速一慢下來,輪胎就可以因為減低速度而與地面恢復抓地力!

面對台灣地區多變的雨季,做好雨天行車準備確有其必要,首先是要確認雨刷馬達的作動正常,雨刷片刮水的功能也必須正常,並且要檢查輪胎 (含備胎) 的胎紋溝槽深度要高於1.6mm (政府法令規定的最低安全標準),請記住,這是“最低”安全標準!由於現在汽車馬力比過去大上不少,渦輪增壓車或是大排氣量3000c.c.以上車款更能在短時間達到高速,輪胎的排水溝紋更不能以1.6mm低標來做更換標準,而是要提早更換。每個月找一天去輪胎行量一下胎壓是否正常,請輪胎行師傅肉眼檢視一下胎紋深淺,相信都能給予適當的建議。

在觀察外界積水情況時,除了最好打開大燈與尾燈增加辨識度以外,也要注意與前車多保持一點距離,以防雨天煞車距離會增加的狀況。控制油門、煞車、方向盤都要輕柔些,忌諱大角度轉動方向盤,切記,雨中行車慢一點永遠比快一點來得安全。



 
 
05/12/2008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