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還給居民的河岸生活
AUTONET記者:蔡志宇(08/17/2010星期二)
也不是最近才開始的事情,某個社區建案一直以「河岸生活」作為銷售的號召,已經在廣播電台中長期廣告許久;而對這樣的廣告本來是不會有什麼感覺,直到日前騎機車經過每天到台北市上班必走的華江橋,看著橋下整治前與整治後的差異,心裡才忽然想起這句廣告詞,筆者所居住的板橋江子翠地區好像沒有「河岸生活」已經很久了。

板橋市的兩條主要河川為大漢溪與新店溪,而江子翠地區就是兩條河川交會的地點,這樣的地理環境應該早就具備河岸生活的條件;不過就筆者從出生到現在都在此地生活的經驗,除了颱風淹水時會有河岸生活的感覺之外,對環河道路的映象,就是一大片水泥牆加上產業道路的髒亂,雜草、垃圾與廠房汙水。

還記得曾經在聽相聲的時候,台上說唱的人揶揄著台灣的地方政府都習慣什麼不好看就蓋一道牆把它遮起來,而江子翠地區的河岸圍牆似乎也與其他地區一樣,違規砂石場和污水截流站不好看,就用圍牆把它遮起來眼不見為淨,說是防洪用,不過長期對江子翠的居民來說,就是對河岸生活的阻絕,我想多數的江子翠居民甚至也忘記先前氾濫成災的溪水是來自哪一條溪,因為都被大牆檔起來了。

而日前從橋上望下去可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台北縣政府終於是把河岸生活還給了江子翠地區的居民,像是最近剛整頓好的大漢溪溼地,根據縣府規劃,至年底,除了每星期一,天天都有導覽志工以電動車、接駁車、接駁船帶遊客體會大漢溪生態的多樣性面貌,當然也是搭配自行車步道的設置。

大漢溪沿岸經過整治之後,污水處理以符合二級排放標準,而人工溼地的生態更是能夠吸引更多自行車遊客的景點,也許在過去以下的敘述很難跟台北縣板橋市江子翠地區話上連結,不過在溼地整治完成之後,事實上也吸引了不少自然生物回到江子翠地區,像是翠鳥、白鷺、花嘴鴨、彩鷸等26科57種,而植物也有台灣水龍、水丁草、馬利筋等33科105種。

而華江橋下也設置了溼地服務中心,讓江子翠居民能夠一同來了解遺失已久的河岸資產,現在有了300公頃人工溼地,雖然醜陋的水泥牆不會因此而消失,不過至少河岸旁的產業型態會隨著自行車與遊客的活絡而轉型,氣氛與規劃也期望能更加親近在地居民,相信這才是所有江子翠居民理應共同擁有與經營的河岸生活。


 
 
08/17/2010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