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態度決定高度,眼光決定格局
AUTONET記者:盧佛青(01/12/2010星期二)
在最近,又電視媒體搶先獲得許可,進入鴻海集團的無人工廠採訪,而無人工廠的概念主要以幾乎全自動化流程為核心概念,而因為生產線少了人,所以包括空間、溫度、環境與安全甚至動線方面,都無需以傳統工廠採用「人+機器」的方式加以打造,甚至在正常運作時也無需開啟照明系統,一切都僅需由精密電腦控制與監測的流程為主,也因為如此,所以生產線或機台的體積可以大幅縮小,更考量到機動性的需求,可以隨時藉由模組化的設計利於搬遷,這更可以視客戶或訂單需求加以彈性調整,堪稱是工業生產落實另外一種環保節能的典範。

其實,若站在傳統營利的角度來說,鴻海大可不需要使用這樣初期建置與設計成本較高的方式進行,而且還不會招致因為使用無人工廠而降低聘僱人員的可能性,但是若將時間拉長,或是將眼光放遠一點,想法與看法或許又是天差地別。

在這段節目的專訪中,郭台銘指出,使用幾乎全自動化生產,不僅可以節省人力,所節省的人力更可以藉由教育訓練或鼓勵進修的方式,讓傳統生產人力轉型為研發或其他專長,將可大幅提昇人力資源的附加價值,若以站在促進就業的觀點看來,人力是否成為具備附加價值的關鍵,或許責任在企業,但也在個人。

汽車極其相關產業,在20世紀初Henry Ford為產業界初步落實了所謂大量生產的標準之後,有好一段時間都是資本人力密集的工業,當然對於各種人力的需求也相當驚人,就像是破產或依舊引領全球車壇風騷的「前美國三大」一樣,過去因為以資本人力密集,加上市場規模所養成的企業規模,都讓大而美似乎注定成為汽車與相關產業生存的唯一道路。

但在經過二次石油危機,加上多次泡沫經濟,甚至是歷史上多次的併購浪潮,汽車極其相關產業的型態不斷變動,由講究附加價值、擴張水平或垂直整合,到近來因為環保節能議題發燒不得不轉向節能減碳與新能源題材方面發展,而在技術投資方面驚人的人力或物力或資金的規模,或許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準,但藉由降低傳統人力或經營成本的方式,讓新能源成果可以引領傳統汽車與相關產業進行轉型,勢所必需,是任誰都擋不住的熱潮。

尤其在不久之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與區域統合組織,除了藉由會員之間降低關稅或非關稅障礙,來積極促進彼此間的競爭力,幾乎就要讓勢單力薄、單打獨鬥成為歷史外,組織間更難以避免以環保節能議題作為相互促進會員之間的產業升級,其中歐盟將開始規定產品要合法上架或進入通路銷售(連註冊在當地的虛擬通路也比照辦理!),都必需切實標註「碳足跡」,或許我們有許多業者連這個概念都沒有,但事實上連一包洋芋片從無到有,從原料到上架所產生的碳排量,都必需像衛生單位標示的各種營養成分說明一樣交代清楚,而像是汽車與相關工業產品,牽涉更廣,包括歐洲許多國家也要準備開徵能源或碳稅,但在台灣我們似乎一提到這些議題,都只能在官民爭利之間進行討論,其實我們已經開始全球首批氣候難民(別忘了八八水災!),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都擁有責任,當然身為社會公民一份子的企業也責無旁貸,未來的市場與遠景,其實是留給具備遠見的業者,而非僅在乎眼前利益的人。


 
 
01/12/2010新聞
後一天文章列表 前一天文章列表